[新媒體經驗談] 廣播媒體如何創新?(下篇)
Mobile Apps 的價值在哪? 舉個例子說明,目前台灣的廣播電台中,中功率電台佔了不小的比例,通常中功率電台涵蓋的廣播範圍有區域性的限制,照理說行動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對許多中功率的電台來說 […]
社群活動與生活是否真的已黏 TT ?
又是一年的尾聲,各個單位開始彙整本年度發生事件的排名,像是新聞界的十大頭條新聞、生活娛樂的正妹排行、音樂圈的最佳專輯等等,各家單位都會釋放出本年度一些有趣的排名,Twitter 的推文因有數字與趨勢觀察,因此也發布了 2011 年推文排行清單。
體驗行銷:貼近我心,無「網」不利
看看市面上的數位相機,除了拍照的基本功能,最近也發現,用相機拍攝影音的人越來越多了,專業級的相機更強調 Full HD 的影音規格,拍攝出來的影片完全不輸專業攝影機。許多學生更是用數位單眼相機在拍攝電 […]
網路崛起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能洞察經營網路門面的重要性,除了最基本的網站外,社群網站能幫助企業主直接面對顧客,進行密切的互動,自然是需要經營的門面。
但社群平台琳瑯滿目,Facebook, Google+, Twitter, Plurk…… 各自擁有不同功能及性質,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社群在精不在多,如何選擇與主顧客群互動的社群平台,成為十分重要的功課。
選擇適合你的社群平台
[由Faceboo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由Plur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 Facebook 和 Plurk 是目前台灣群眾使用最頻繁的社群平台。就上圖我們可以得知以下訊息:
- Plurk 的推薦連結路徑數為 Facebook 的 4.76 。
- Plurk 的單次造訪頁數及平均網站停留時間均高於 Facebook 。
- 同段時間內, Facebook 流量將近 Plurk 的 2 倍。
- 平均一個 Facebook 連結能帶來 59.10 次造訪, Plurk 連結則僅有 6.62 次。
- Facebook 的新造訪比例為 Plurk 新造訪比例的 1.97 倍。
以上是客戶的 Plurk 和 Facebook 推薦流量的小分析,樣本是客戶的 Google Analytics 資料。
上述訊息我們能得知: Plurk 在同個區間內能散佈較多的連結。 Plurk 的平台特色是個人化,使用者與其他用戶的互動較為緊密、深入,且干擾較少;但由於平台本身的個人化特性,曝光率相對而言較低。
Facebook 的優勢即在於提供用戶公開的環境,如粉絲專頁,利用公開環境進行品牌推廣,可以吸引較多「粉絲」加入;故就算連結數量不多, Facebook 的曝光量還是大於 Plurk 。但由於人數較多,粉絲專頁管理人難以照顧所有粉絲的需求,故與粉絲仍有一定距離。
想提昇品牌曝光率,社群平台是必須著手進行經營的門面;針對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平台,藉由社群力量行銷自己,你還不加入嗎?
【圖片來源:thedailyrecord】
Smart 看 TV 精華片段錄音分享,經 Part 1 分享會中簡報後整理剪輯了座談會中三段主軸話題的精彩片段,更加入 主講人-賴麒宇 獨到見解與趨勢看法。
座談會主要分享「內容」、「人」、「終端」三個方向,第一段直接以最靠近我們的中國大陸在媒體傳播上的變化做舉例。
第二段切入內容與「人」也就是觀賞者可進行的互動分析,並延伸主講人對於使用者經驗上的解析帶入企業最需重視的「靠近用戶的價值」。
第三段帶入終端的核心即為不論環境是否更著趨是前進,媒體模式依舊往前進;點出企業端應調整執行的方向並為三段分想做個總結。
媒體使用的改變,讓電視不只有觀賞節目內容的功能。從社群網站的興起,「social networks」的分享功能似乎越來越有影響力。
Nielsen 做了一項從節目的開播前、後,收視人口對於電視節目的影響與互動數據調查。
電視是蘋果目前佈局的唯一缺口,也是全世界家電及資訊業者搶佔的最後一塊大餅,誰能透過創新應用或服務,滲透入客廳,其所產生的利益將遠大於你我的想像! Smart TV、Connected TV、OTT、Social TV…
電視正進行著一場大革命,我們都是見證者也正參與著,電視如何跟社群無縫結合?
假設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更希望得知哪些是最受歡迎的節目(相同社群),尤其是正在播出的內容… 而對節目內容業者,有了社群的分享力量,節目的收視很容易變成兩極化(收視好的節目因分享而更受歡迎),這些都是我們對 Social TV 的初步理解。 兩個星期前,鳳凰衛視的鳳凰網推出了 Social TV — ”衛視通”,藉由 iPhone 跟電視互動交流與好友、觀眾、主持人分享看電視的樂趣!
我們來看看”衛視通”的幾個主要功能:
【以下圖片來源為卫视通2011】
1. 提供全國幾十家電視臺,今日及熱門的節目並將喜愛的內容列入關注節目。
2. 分類查詢電視台及特色節目的詳細資料及播出時間。
3. 透過朋友、觀眾、主持人交流,發表對節目的看法和投票並參與討論。
4. 關注喜歡的節目,並在節目播出前指定時間獲得通知提醒。
5. 將自己正在看的、關注的及參與討論的節目分享給微博上的好友。
這樣的社群與電視結合,才剛剛開始,不過不難想像的是,未來看電視行為應該會慢慢脫離 ”沙發上馬鈴薯” (Couch Potato) 的優閒,或許你不相信也不認同,但就像是當初大家不相信在電腦上能看電影或連續劇(前傾與後仰的使用行為差異)一樣,”它” 就這麼自然的發生了!
這次是我們舉行的第一場分享活動,首先感謝各位參與的夥伴抽出這個下午的空檔,不辭辛苦的來到活動場地。
我們也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應用了 Facebook 的打卡功能來提供各位簽到、按讚的小活動,希望各位能夠透過小小的動作,持續的追蹤我們提供的資訊、分享。由衷的希望各位夥伴能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有所收獲。
在這裡搶鮮的提供 主講人-賴麒宇 所主講的簡報檔案,供各位夥伴參考、分享給更多朋友;後續我們會持續更新當天的精采片段影音檔案,更新在這個部落格!
Smart 看 TV 這個主題首先由媒體產業的最核心「內容」來開頭,討論了在未來,內容將無處不再,而傳統的媒體產業製造的內容將不是收視戶唯一的選擇;網路上的新興媒體產業正在崛起,它們從「轉發」內容到「自製」內容,甚至到未來的「應用 App」、「加值服務」、「社群」等議題來討論未來「內容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台灣目前的新、舊媒體產業轉變的狀況,比較國外成功、實際經營的案例,我們還有哪些機會與可能。
第二個部分,題目回歸到「人」,近期無論是網路、硬體、甚至是媒體的創新、創業,無一不開始回歸到人的根本需求:社群交流、使用體驗等等。新媒體的時代我們應該要看到的價值不再是數據、不再是金錢,而是與用戶「靠近用戶的價值」,任何越往「人/用戶」靠攏的產品、服務、應用都越是蓬勃發展。
最後一個部分,我們討論的是「終端」,也就是最終使用者所接觸的「載體」。這邊提出了一些觀點,如「當一切裝置都成為了 TV,那原本 TV 的價值?」以及最近夯到不行的「雲端」,雲端也能跟 TV 結合嗎?這包含了網路世代與傳統電視世代的差異比較;我們現場也舉了一個目前業界最大收視戶的數位電視提供商的例子來討論這個議題,讓各位思考以及討論。
結論的部份我們將在後續提供精采的影音內容及補充討論,請各位持續追蹤我們!
【圖片來源:www.technologyreview.com】
臉書 (Facebook) 歐洲、中東及非洲區副總裁兼常務董事 Joanna Shields 女士, 9 月 9 日在阿姆斯特丹國際廣播電視展 (IBC2011),第一天上午最重要的大會演說 (convention keynote) 上發表臉書目前對內容製作及電視產業的想法。最令廣電業者寬心的是,她直言臉書並不會跨入媒體內容製作領域!
IBC 是全球三大廣播電視展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廣播電視展會,每年都吸引全世界廣電相關從業人員,聚集在此討論未來新方向,了解新技術,試用新設備。我曾去過幾次,更在 2004 年帶過當時公司團隊去參展,並受邀大會新聞單位針對新媒體應用專訪。
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歐洲廣播電視展在媒體創新議題的掌握度都凌駕其他相關展會,我們可以從今年 convention keynote 不是邀請 BBC、ITV …等歐洲重量級媒體,而是擁抱 Facebook,就可窺知。(這當然也跟歐洲媒體的極度活躍性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森羅萬象許崢嶸」或許是對歐洲媒體最好的形容吧!)
其實所有廣電相關從業人員都應該不要輕忽 IBC 的這個安排,就像是 Shields 演說中提及「 However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TV was inevitable and inextricable.」,她確信電視的未來必須 social,不論是節目創作、節目觀賞甚或節目推廣都會因為 social 而更好。當然 social 加上 TV 是一個新的電視世代,也是一個重新定義電視與觀眾關係的新世代。
在廣電的場子,她帶著善意前來,說明社群使用時間增長並未影響原來電視收視時間,並極力拉攏所有相關媒體產業,可以與其合作,透過它七億五千萬用戶的平台創造最大價值,讓電視產業有著前所未有的最大機會 – 面向全世界觀眾(目前也正在試驗隨選影音付費的機制)。
她也提出些數字讓我們更了解臉書的力量,例如:在這七億五千萬的會員中,超過兩億五千萬透過移動終端連結,三億七千五百萬會員每天都上臉書,每個月累計超過七億分鐘的停留時間,而每個臉書用戶平均有 130 個朋友,所以當會員分享訊息時,如果他們的朋友也都幫忙分享給朋友,就會有 16,900 人收到訊息,如果他們的朋友的朋友再分享給朋友就會有超過兩百一十萬的會員收到訊息,這就是社群網路的影響力所在!
至於未來是 Social TV 化呢?還是 TV 被 Social 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上回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數位內容的線上趨勢,今天接續著來談談,未來內容、數位經營的可能樣貌:
內容無價 ─ Priceless but Free
在網路的世界,大家已經習慣免費使用各種資源,閱讀各式各樣的消息資訊,數位時代內容為王,但是內容直接賣不了幾毛錢。App Store 有 40% 的產品是免費的,1.99 美金以下包辦了整體 82% 左右,在華人市場 App 的消費力更是慘澹,出版社及作者若想以舊有版稅模式從中獲利,大概只有倒閉的份吧?虛擬世界能夠生產內容的人越來越多,網路媒體讓素人輕輕鬆鬆就能出版,更能在社群上經營自己的擁護者。再者,出版速度比不上網路傳遞訊息的速度,如何突顯內容的價值是所有跨入數位出版的業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
讀者最大 ─ User is King
網路上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大量閱讀訊息與內容,作品是不是讀者喜歡會買單的,一丟出去就知道。內容的價值是透過讀者被反映出來的,所以說「內容為王,讀者最大。」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網路時代,內容經營同時也是讀者經營,內容被越多的人閱讀、傳遞、分享、喜歡,代表讀者正在消費內容,剩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內容被閱讀的同時找到獲利的空間。
數位出版轉變數位經營
在數位時代,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不需要透過出版社,內容經營和數位行銷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發行內容的同時也可以是行銷,就像精品型錄或是餐廳評鑑,既然光靠出版的產品無法獲得收益,從行銷角度與資源整合來尋找利基,作家經紀也可能是一種經營模式。出版社的經營將轉變成為內容主題或稱為是一種興趣的經營,同時透過網路社群更精準地經營讀者。
另外,看了最近熱烈討論的「後 PC 時代」相關文章 (From BNext),討論硬體公司軟體化的這件事,其實出版內容數位化的過程,現在看來也算是一種軟體化的過程。市面上出版作品被製作成 App 軟體的實例不勝枚舉,書本上的知識本來就應該被落實運用在生活中,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力量,未來出版社擁有多少軟體化的實力,也代表掌握了多少數位經營的能力。
目前出版的數位戰場,正處在一種看得到吃不到的打混戰情況,成功的商業模式尚未出現,但是不戰只會慢慢死在沙灘上,奮力而戰就要看兵力調度的能力,能否支撐到戰況揭曉的到來,看是數位出版成功了,還是數位經營到來了。
雖然出版業正面臨極大的危機,但危機也正是轉機,藉由下面這一段影片勉勵尚在出版業,摸索出一條光明的道路,順利翻轉成功!
The future of publish.
【圖片來源:.generateur】
除了 Mobile 上的 App 外,日常生活中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加值科技應用大概就是 RFID,以及 QR code 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RFID 如何做到虛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