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至聖先師孔子穿越時空來到 21 世紀,看到每個人老是盯著螢幕看,手指不停敲敲打打,好奇地問你在做什麼,你回答他:「我在上網。」他又問:「什麼是上網?」你說:「就是在用網路啊。」他再問:「什麼是網路?」你翻了白眼:「…….」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讓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的說法:
The Internet is a global system of interconnected computer networks that use the standard Internet Protocol Suite (TCP/IP) to serve billions of users worldwide.
上述所說是你想像中的網路嗎?
網路是一個無形抽象的東西,看不到也摸不到,很難用一個具象的形容來表達。一個簡單的螢幕和瀏覽器,就可以掌握天底下大小事,可以看盡世界的風景,網路可以帶我們到倫敦、巴黎、羅馬,甚至親臨紐約時代廣場 (Time Square Cam) ,或者讓我們看到也許一輩子都不曾看過的極光 (Live! Aurora),在網路的世界,我們可以環繞地球幾十圈幾百圈都不成問題。 Facebook 甚至在網路上架起了世界第三大國的版圖,讓每個國民在虛擬國度都有自己的 Home。
網路更搭載了多少創業的美夢,剛結束的 TechCrunch Disrupt Beijingu 創業競技場,共有來自全球 400 多個創業團隊進行角逐,有產業團購的夢 (OrderWithMe)、虛實貨幣交換的夢 (Richi)、電子出版的夢 (Moglue)、個人化服裝設計的夢 (United Styles)…等,未來行動裝置加上網路的應用,APP 的世界還無限遼闊。
我們每一天都在使用網路卻無法明確的定義網路,在不同的時空場景,網路可以是不同的角色,對學生來說,網路是一個世界知識庫;對饕客來說,網路是美食嚮導;對網拍經營者來說,網路是事業;對企業來說,網路應該是媒體;對使用者來說,網路就是生活。
你能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網路對我來說,就是我的小世界,它連結了我和我的朋友,我可以隨心所欲在上面和人溝通交談,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看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欣賞每一幅我愛的畫,拜讀所有精彩的文章,並了解我應該前進的方向。
對你來說,網路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分享你自己對網路的定義!
【圖片來源:nobodysearch.blogspot.tw
網路崛起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能洞察經營網路門面的重要性,除了最基本的網站外,社群網站能幫助企業主直接面對顧客,進行密切的互動,自然是需要經營的門面。
但社群平台琳瑯滿目,Facebook, Google+, Twitter, Plurk…… 各自擁有不同功能及性質,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社群在精不在多,如何選擇與主顧客群互動的社群平台,成為十分重要的功課。
選擇適合你的社群平台
[由Faceboo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由Plur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 Facebook 和 Plurk 是目前台灣群眾使用最頻繁的社群平台。就上圖我們可以得知以下訊息:
- Plurk 的推薦連結路徑數為 Facebook 的 4.76 。
- Plurk 的單次造訪頁數及平均網站停留時間均高於 Facebook 。
- 同段時間內, Facebook 流量將近 Plurk 的 2 倍。
- 平均一個 Facebook 連結能帶來 59.10 次造訪, Plurk 連結則僅有 6.62 次。
- Facebook 的新造訪比例為 Plurk 新造訪比例的 1.97 倍。
以上是客戶的 Plurk 和 Facebook 推薦流量的小分析,樣本是客戶的 Google Analytics 資料。
上述訊息我們能得知: Plurk 在同個區間內能散佈較多的連結。 Plurk 的平台特色是個人化,使用者與其他用戶的互動較為緊密、深入,且干擾較少;但由於平台本身的個人化特性,曝光率相對而言較低。
Facebook 的優勢即在於提供用戶公開的環境,如粉絲專頁,利用公開環境進行品牌推廣,可以吸引較多「粉絲」加入;故就算連結數量不多, Facebook 的曝光量還是大於 Plurk 。但由於人數較多,粉絲專頁管理人難以照顧所有粉絲的需求,故與粉絲仍有一定距離。
想提昇品牌曝光率,社群平台是必須著手進行經營的門面;針對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平台,藉由社群力量行銷自己,你還不加入嗎?
【圖片來源:thedailyrecord】
雲端是繼多媒體、E化、新媒體等之後濫用的名詞。也因為被濫用,所以更容易讓人摸不清楚。
雲端包含的層面很多,可以說它包含了一整個網路服務從軟體到硬體的範疇。用雲端儲存這個題材來解釋可能比較好懂,那我們就從雲端之前開始說起。
首先對於「儲存」這件事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儲存體 ─ 磁碟、光碟
2.儲存方式 ─ 本地網路(網路芳鄰、afp、SMB)、遠端(FTP、HTTP)
實際上,僅僅因為你將資料存在別台電腦上,已經稍稍有一點「雲」的味道了。
不管有沒有在雲端,如果要防禦竊取,終究有兩個問題要面對 ─ 權限管理與傳輸安全。
看起來用極其古早的技術,就已經能把資料分散備份儲存,因此有人呼籲,雲端是一個已經很古老的概念,過去也不斷有實作,只是現在被拿出來炒作。
那雲到底是做甚麼的?為什麼能谷底翻身?原因是現在的環境、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與改變。
使用者不再需要了解「雲端」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
雲端運算描述了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的 IT 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透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動態易擴充功能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維基百科
雲端儲存 ﹝Dropbox、4Share 等服務﹞ 完成了一件事情,它跨平台,而且相較於架設 SAMBA 或是 FTP 主機來說已經幾乎沒有門檻。使用者不用管儲存空間﹝例如你電腦上的 C 槽、Root 等等﹞ 在哪,而你使用電腦的方式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才是重點。
Smart 看 TV 精華片段錄音分享,經 Part 1 分享會中簡報後整理剪輯了座談會中三段主軸話題的精彩片段,更加入 主講人-賴麒宇 獨到見解與趨勢看法。
座談會主要分享「內容」、「人」、「終端」三個方向,第一段直接以最靠近我們的中國大陸在媒體傳播上的變化做舉例。
第二段切入內容與「人」也就是觀賞者可進行的互動分析,並延伸主講人對於使用者經驗上的解析帶入企業最需重視的「靠近用戶的價值」。
第三段帶入終端的核心即為不論環境是否更著趨是前進,媒體模式依舊往前進;點出企業端應調整執行的方向並為三段分想做個總結。
【圖片來源:designerhk】
企業的經營圍繞著大眾生活而行,提供大眾生活所需、提高大眾生活精神層次。
當數位科技的進步帶動整體環境驟變,世界變動的同時也改變了一般大眾的生活行為模式,大眾的生活圈不再只是侷限於實體的世界,反而投注於更多時間在虛擬世界。
「我們都想要有更多的掌控權」。
大約從 4、5 年前開始,因為在台北租屋、求學,身為學生就能省則省,且念設計相關科系也真的沒有太多剩餘的時間花費在看電視這件事情上;也因為這樣,讓我有更多時間專 注在自己認為比較有意義的內容上,例如:電影、音樂、閱讀、網路等等,以上這些休閒我們自己都可以握有極高的「自主權」,相較於傳統電視媒體、節目這些內 容管道給我最大的負面觀感在於:使用者的觀看習慣必須被電視媒體控制。
媒體使用的改變,讓電視不只有觀賞節目內容的功能。從社群網站的興起,「social networks」的分享功能似乎越來越有影響力。
Nielsen 做了一項從節目的開播前、後,收視人口對於電視節目的影響與互動數據調查。
前陣子趁著婚假來了一趟隨性的環島露營旅行,智慧型手機便成了是我此次旅程中的大導遊,玩到哪兒就查到哪兒,以下就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各位。
在上公路前我們打算先去採買些野炊營具和食材等,於是隨手查了些大賣場:
只是我沒料到必須在小小的手機螢幕滑呀滑的,才能瀏覽大大的傳統網頁這件事就在這時真實的出現在眼前了,這一查徹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便一路查了各類通路的網頁。
國內連鎖超市
(截圖於頂好、Jasons、大學生了沒《一秒變格格》)
雖然 JASONS 把自己定位為時尚頂級超市,但這網頁實在是 NOT FASHION!
家具五金
國內線上購物
在匯款機前臨時要查得標匯款資訊肯定能榮登最糟糕的使用者經驗吧!
國外線上購物
3C 賣場總該走在尖端了吧?
我想可能只有價格走在尖端而已
3C 資訊網總不會再讓人失望了吧?
終於能正常瀏覽了!
沿著東岸走,第一站定在花蓮,地方政府網站一般都會提供詳盡的觀光資訊,花蓮縣政府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同樣的問題又再次出現了,我只能痛苦地在巴掌大的視窗內滑呀滑的。
總算查完後,我又順著好奇心繼續查了其他公家機關 我想外交部這種對外交流頻繁的單位總會考慮到外國遊客使用手機查詢簽證事宜之類的吧?
喔!不!我想得太樂觀了!
那觀光局呢?
好吧!這勉強過關了!
來看看其他國家的政府網呢?
我忽然明白了見微知著的道理!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懷疑,這趟環島行程究竟該如何邊玩邊規畫呢?
幸好,還有這幾個網站是可靠又可讀的
先選好標的,再看看其他人在網誌上的分享,鑑定一下是不是地雷,最後用 GoogleMAP 規畫出最恰當的路線。
就這樣一路來到了南投,氣候開始變化,還好有先見之明趁著天還晴朗時先玩了東岸,雖然日月潭其實在雨天更美,不過還是先查查這幾天的天氣比較保險。
各大入口網站
順便關心一下時事
相比之下自由時報是唯一沒有手機版網業的傳統紙本媒體,不過它的客群年齡層偏高或許沒有那麼急迫的需要吧!
一路來到了西岸,經過台中的時候看了變形金剛才發現
威秀影城竟然有手機版訂票網頁!太感人了!
旅行接近尾聲,實在意猶未盡決定找機會再來趟離島之旅,立馬上了唯一有飛馬祖的立榮航空網。
什麼!根本打不開!
其他航空公司網站也不值得多作介紹了,真該學學人家美國航空網!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使得電話已經從原本單純通話的用途轉為以遊戲、音樂、收發郵件、天氣預報、搜尋、理財、新聞、運動這些用途占了大宗,手機版網頁也成了許多網站的急迫需求,希望藉著以上例子讓正要建置或是已經擁有手機版網頁的你好好警惕,別讓差勁的行動版網頁瀏覽經驗屎你原來在傳統網頁或實體上建立的好印象大打折扣。
電視是蘋果目前佈局的唯一缺口,也是全世界家電及資訊業者搶佔的最後一塊大餅,誰能透過創新應用或服務,滲透入客廳,其所產生的利益將遠大於你我的想像! Smart TV、Connected TV、OTT、Social TV…
電視正進行著一場大革命,我們都是見證者也正參與著,電視如何跟社群無縫結合?
假設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更希望得知哪些是最受歡迎的節目(相同社群),尤其是正在播出的內容… 而對節目內容業者,有了社群的分享力量,節目的收視很容易變成兩極化(收視好的節目因分享而更受歡迎),這些都是我們對 Social TV 的初步理解。 兩個星期前,鳳凰衛視的鳳凰網推出了 Social TV — ”衛視通”,藉由 iPhone 跟電視互動交流與好友、觀眾、主持人分享看電視的樂趣!
我們來看看”衛視通”的幾個主要功能:
【以下圖片來源為卫视通2011】
1. 提供全國幾十家電視臺,今日及熱門的節目並將喜愛的內容列入關注節目。
2. 分類查詢電視台及特色節目的詳細資料及播出時間。
3. 透過朋友、觀眾、主持人交流,發表對節目的看法和投票並參與討論。
4. 關注喜歡的節目,並在節目播出前指定時間獲得通知提醒。
5. 將自己正在看的、關注的及參與討論的節目分享給微博上的好友。
這樣的社群與電視結合,才剛剛開始,不過不難想像的是,未來看電視行為應該會慢慢脫離 ”沙發上馬鈴薯” (Couch Potato) 的優閒,或許你不相信也不認同,但就像是當初大家不相信在電腦上能看電影或連續劇(前傾與後仰的使用行為差異)一樣,”它” 就這麼自然的發生了!
這次是我們舉行的第一場分享活動,首先感謝各位參與的夥伴抽出這個下午的空檔,不辭辛苦的來到活動場地。
我們也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應用了 Facebook 的打卡功能來提供各位簽到、按讚的小活動,希望各位能夠透過小小的動作,持續的追蹤我們提供的資訊、分享。由衷的希望各位夥伴能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有所收獲。
在這裡搶鮮的提供 主講人-賴麒宇 所主講的簡報檔案,供各位夥伴參考、分享給更多朋友;後續我們會持續更新當天的精采片段影音檔案,更新在這個部落格!
Smart 看 TV 這個主題首先由媒體產業的最核心「內容」來開頭,討論了在未來,內容將無處不再,而傳統的媒體產業製造的內容將不是收視戶唯一的選擇;網路上的新興媒體產業正在崛起,它們從「轉發」內容到「自製」內容,甚至到未來的「應用 App」、「加值服務」、「社群」等議題來討論未來「內容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台灣目前的新、舊媒體產業轉變的狀況,比較國外成功、實際經營的案例,我們還有哪些機會與可能。
第二個部分,題目回歸到「人」,近期無論是網路、硬體、甚至是媒體的創新、創業,無一不開始回歸到人的根本需求:社群交流、使用體驗等等。新媒體的時代我們應該要看到的價值不再是數據、不再是金錢,而是與用戶「靠近用戶的價值」,任何越往「人/用戶」靠攏的產品、服務、應用都越是蓬勃發展。
最後一個部分,我們討論的是「終端」,也就是最終使用者所接觸的「載體」。這邊提出了一些觀點,如「當一切裝置都成為了 TV,那原本 TV 的價值?」以及最近夯到不行的「雲端」,雲端也能跟 TV 結合嗎?這包含了網路世代與傳統電視世代的差異比較;我們現場也舉了一個目前業界最大收視戶的數位電視提供商的例子來討論這個議題,讓各位思考以及討論。
結論的部份我們將在後續提供精采的影音內容及補充討論,請各位持續追蹤我們!
根據 comScore 提供的統計數字,Facebook 不但是最大的圖庫分享網,也是最多人使用的社群,
更在今年七月一路過關斬將攀升到了線上影音服務瀏覽人數第三名,許多網路趨勢觀察皆預期 Facebook 雖然在短期之內尚無法超越穩居第一的 YouTube 但有望打敗排名第二的 VEVO,不過根據前幾天公佈的八月份統計,似乎還沒進入拉鋸戰的階段,除了 ViacomDigital、Facebook、VEVO、YouTube 是呈現成長的趨勢,其他線上影音服務如 Yahoo! 等的瀏覽人數則是在這半年間不斷衰退。
今年數位內容最夯的大概就屬「數位出版」這個題目莫屬了,雖然現在各家出版業者、內容業者甚至是相關服務平台,如電信業等,都一窩蜂的投入這塊市場,但是這塊市場;然而「數位出版」真的有如遠見、天下、商周等雜誌這樣寫到「躺著賺」嗎?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從傳統出版到數位出版「真正獲利的模式」。
使用一個行動裝置瀏覽網頁固然便利,但其輕薄短小便於攜帶的優勢也同時帶來了某些侷限性。以下便列舉其中的幾項以供大家思考。
螢幕尺寸:在 2.8 吋到 5.3 吋的鼓掌之間,僅能容納 xx 到 xx 個左右的 12 級字。
從網站經營者的角度,建置 Mobile web 的理由不外乎吸引訪客,提供訪客便利的服務,進而從中獲得回饋。但是,建置 Mobile web 是否真的能一次到位、達到你的目的呢?
規劃 Mobile web 之前,我們要瞭解行動裝置訪客的相關數據,各大分析工具此刻就是好幫手。以 Google Analytics 為例,我們可以從報告中的行動裝置流量統計,得知行動裝置流量的造訪情況。以下是客戶實例:
客戶網站的主軸是醫療推廣,主要服務是線上影音,目標客群為患者本人、親友或者相關從業人員。由上圖可見,過去一年中,藉行動裝置造訪客戶網站的次數明顯成長;網站的總造訪次數為 267,956 次,其中來自行動裝置的總造訪次數為 4,140 次,佔總造訪次數 1.55%。雖然佔比不高,若開始經營行動裝置訪客,比例必然會繼續成長。
另外在行動裝置訪客造訪的熱門內容中,可知網站提供的教學手冊排名居於三位,僅次於首頁及教學影片;由於該站的教學影片時間較長,不適合由手機觀看,規劃 Mobile web 內容時,將面臨影音限制的門檻。所以除建置 Mobile web,我們針對客戶在 web 上的教學手冊服務,提出建置 APP 的建議,並提供客戶市場上相關範例做參考,透過以上規劃,希望能真正幫助客戶達到推廣的目的。
對現今的組織團體而言,在虛擬世界中建立門面是大勢所趨;隨著行動裝置及無線上網的普及,Mobile web 也逐漸被重視。但建置 Mobile web 不會是經營行動裝置訪客的唯一解,單靠 Mobile web 無法滿足日漸龐大的行動裝置訪客;透過數據分析,以及對網站經營的認知,規劃最適合你的行動裝置行銷策略,才有辦法真正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