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經驗談] 廣播媒體如何創新?(上篇)
當廣播媒體遇上 Phimedia 最近與許多廣播業者接觸,並討論顧問案時,最常聽到業主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是不是該做 Mobile App?」、「做 Mobile App要多少錢?」。 遇到這些所謂的 […]
影音時代,5個你必須擁抱的媒體行銷方式!
【圖片來源:】 在這頻寬比電話費還便宜的年代,圖像與文字在網路世界僅僅都是基本功,企業如何利用「影音」與「互動」才是企業行銷獲得最大效益的方式。今年下半年網路最成功、最爆炸性的影音行銷大概就是韓國歌手 […]
新媒體的動力核心: 影音管理平台
當你享受著數位電視,網路電視,行動電視時,是否曾經好奇背後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呢? 當電視數位化之後,管理節目播出的流程,還是像從前一樣嗎? 影音管理平台,就是你要的答案! 什麼是影音管理平 […]
跳出率真的那麼重要嗎?
面對分析工具所提供的各項數據,我們常有各種疑惑;除了琢磨分析軟體得出數據的方式以外,往往也需要絞盡腦汁解讀數據。以Google Analytics提供之分析數據為例,跳出率可說是其中的尷尬族群;統計方式較為特別,儘管得到的數據相同,面對不同的網站使用情境,解讀方式卻可以截然不同。
真正的收視戶,尼耳森說的不算
台灣的媒體收視率以 A.C. Nielsen 的媒體統計為唯一標準,這件事為人詬病不知道幾年了,媒體始終沒有改變和反應,奉收視率為圭臬,視其為節目受歡迎與廣告收益的唯一標準,不只影響了台灣數十年來的媒體生態與運作,更影響了台灣觀眾收看內容的權益。
社群活動與生活是否真的已黏 TT ?
又是一年的尾聲,各個單位開始彙整本年度發生事件的排名,像是新聞界的十大頭條新聞、生活娛樂的正妹排行、音樂圈的最佳專輯等等,各家單位都會釋放出本年度一些有趣的排名,Twitter 的推文因有數字與趨勢觀察,因此也發布了 2011 年推文排行清單。
網路崛起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能洞察經營網路門面的重要性,除了最基本的網站外,社群網站能幫助企業主直接面對顧客,進行密切的互動,自然是需要經營的門面。
但社群平台琳瑯滿目,Facebook, Google+, Twitter, Plurk…… 各自擁有不同功能及性質,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社群在精不在多,如何選擇與主顧客群互動的社群平台,成為十分重要的功課。
選擇適合你的社群平台
[由Faceboo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由Plurk進入網站的訪客趨勢圖]
- Facebook 和 Plurk 是目前台灣群眾使用最頻繁的社群平台。就上圖我們可以得知以下訊息:
- Plurk 的推薦連結路徑數為 Facebook 的 4.76 。
- Plurk 的單次造訪頁數及平均網站停留時間均高於 Facebook 。
- 同段時間內, Facebook 流量將近 Plurk 的 2 倍。
- 平均一個 Facebook 連結能帶來 59.10 次造訪, Plurk 連結則僅有 6.62 次。
- Facebook 的新造訪比例為 Plurk 新造訪比例的 1.97 倍。
以上是客戶的 Plurk 和 Facebook 推薦流量的小分析,樣本是客戶的 Google Analytics 資料。
上述訊息我們能得知: Plurk 在同個區間內能散佈較多的連結。 Plurk 的平台特色是個人化,使用者與其他用戶的互動較為緊密、深入,且干擾較少;但由於平台本身的個人化特性,曝光率相對而言較低。
Facebook 的優勢即在於提供用戶公開的環境,如粉絲專頁,利用公開環境進行品牌推廣,可以吸引較多「粉絲」加入;故就算連結數量不多, Facebook 的曝光量還是大於 Plurk 。但由於人數較多,粉絲專頁管理人難以照顧所有粉絲的需求,故與粉絲仍有一定距離。
想提昇品牌曝光率,社群平台是必須著手進行經營的門面;針對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平台,藉由社群力量行銷自己,你還不加入嗎?
【圖片來源:thedailyrecord】
媒體使用的改變,讓電視不只有觀賞節目內容的功能。從社群網站的興起,「social networks」的分享功能似乎越來越有影響力。
Nielsen 做了一項從節目的開播前、後,收視人口對於電視節目的影響與互動數據調查。
根據 comScore 提供的統計數字,Facebook 不但是最大的圖庫分享網,也是最多人使用的社群,
更在今年七月一路過關斬將攀升到了線上影音服務瀏覽人數第三名,許多網路趨勢觀察皆預期 Facebook 雖然在短期之內尚無法超越穩居第一的 YouTube 但有望打敗排名第二的 VEVO,不過根據前幾天公佈的八月份統計,似乎還沒進入拉鋸戰的階段,除了 ViacomDigital、Facebook、VEVO、YouTube 是呈現成長的趨勢,其他線上影音服務如 Yahoo! 等的瀏覽人數則是在這半年間不斷衰退。
從網站經營者的角度,建置 Mobile web 的理由不外乎吸引訪客,提供訪客便利的服務,進而從中獲得回饋。但是,建置 Mobile web 是否真的能一次到位、達到你的目的呢?
規劃 Mobile web 之前,我們要瞭解行動裝置訪客的相關數據,各大分析工具此刻就是好幫手。以 Google Analytics 為例,我們可以從報告中的行動裝置流量統計,得知行動裝置流量的造訪情況。以下是客戶實例:
客戶網站的主軸是醫療推廣,主要服務是線上影音,目標客群為患者本人、親友或者相關從業人員。由上圖可見,過去一年中,藉行動裝置造訪客戶網站的次數明顯成長;網站的總造訪次數為 267,956 次,其中來自行動裝置的總造訪次數為 4,140 次,佔總造訪次數 1.55%。雖然佔比不高,若開始經營行動裝置訪客,比例必然會繼續成長。
另外在行動裝置訪客造訪的熱門內容中,可知網站提供的教學手冊排名居於三位,僅次於首頁及教學影片;由於該站的教學影片時間較長,不適合由手機觀看,規劃 Mobile web 內容時,將面臨影音限制的門檻。所以除建置 Mobile web,我們針對客戶在 web 上的教學手冊服務,提出建置 APP 的建議,並提供客戶市場上相關範例做參考,透過以上規劃,希望能真正幫助客戶達到推廣的目的。
對現今的組織團體而言,在虛擬世界中建立門面是大勢所趨;隨著行動裝置及無線上網的普及,Mobile web 也逐漸被重視。但建置 Mobile web 不會是經營行動裝置訪客的唯一解,單靠 Mobile web 無法滿足日漸龐大的行動裝置訪客;透過數據分析,以及對網站經營的認知,規劃最適合你的行動裝置行銷策略,才有辦法真正達成目的。
在 TechOrange 的一篇文章 Don Norman: Google 的產品是人,它的使用者是廣告主 中,一開頭的這幾句話「 dConstruct 大會上,設計界的大牛 Don Norman 問了一個問題:Google 是什麼?它賣什麼?」,引起了我的興趣。
【圖片來源:ressacmedia】
經營新媒體的網站最直接的窗口大約不外乎是「網站」或是「軟體 App」的形式。其中在發展以久的網站這塊,網路上也提供了許多的工具來做為新媒體的經營效益分析。以 Google Analytics 為例,Google 本身提供了許多精確設計過的數據、圖形分析,但是我們如何看懂這些數據,或是從這些數據提供給客戶、內容提供者做為改善、行銷的參考呢?
首先是數據判讀,以及數據交叉分析自身的品牌性。眼前所有分析工具,產生使用。例如推薦連結和到達頁面的綜合檢視,可以看出行銷的效益,進而篩選有效的行銷管道;搭配部落格寫手行銷時,就會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另外像是關鍵字與搜尋引擎的搭配,也可以看出在各搜尋引擎購買的關鍵字廣告是否達到效益。
不過,分析的數據判讀也不能只仰賴 Google 提供的分析工具。實際的狀況是,必須與「伺服器本身的連線狀況記錄」以及「第三方統計分析工具」來做交叉比對的整合。因為 Google 的分析雖然有 Google 龍頭品牌的公正性,但是其數據也皆有一定的盲點;例如:實際頻寬的使用量、圖片的瀏覽量、影音檔案的觀看次數統計、合法性連結的 Pageview 等。
因此一份詳盡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分析內容,至少需做到從伺服器端開始監控,整合 Google Analytics、社群活躍分析等終端分析工具,來看整個網站的經營效益分析。才是真正符合實際使用者真實的「最直接的使用狀況回饋」。
也由於數據是死的、藏在數據裡的趨勢變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部份。分析就是把趨勢挖出來,與內部、客戶做討論、改善,進而提昇新媒體平台的使用率,這便是操作網站經營效益分析最終的目標。
當你想要自行創業當老闆的時候,市場調查與市場選擇將是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今天要介紹一個 Google 的小工具,其實它並沒有很多人知道,也沒有很多人懂得去使用它。
假設我今天要當老闆,想要賣手機或是手機的周邊商品,我應該要如何去選擇我的客戶群跟商品呢?
這時候有個好用的工具那就是 Google 搜尋透視,他可以依照字詞、地理位置或是時間來做為比較的基準,就拿現在幾個市面上幾個較大的品牌來舉例,如:Apple、HTC、Samsung、Nokia、Motolora。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清楚的看到,2006 年底到現在 HTC 這個品牌的崛起,股票一張一百萬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台灣這個國家 2011 年的搜尋 Apple 跟 HTC 位居前兩名,台灣使用智慧型手機還是以這兩個品牌較為大宗(個人也是使用 Apple … XD),如果篩選的條件改為全球,搜尋透視出來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到底會是誰勝出呢?我們來回顧一下 2008 年的結果…
這個圖表很明顯的看出來最後是誰贏了….2012 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