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收視戶,尼耳森說的不算

Analysis Jan 27, 2012

台灣的媒體收視率以 A.C. Nielsen 的媒體統計為唯一標準,這件事為人詬病不知道幾年了,媒體始終沒有改變和反應,奉收視率為圭臬,視其為節目受歡迎與廣告收益的唯一標準,不只影響了台灣數十年來的媒體生態與運作,更影響了台灣觀眾收看內容的權益。

A.C. Nielsen 媒體調查的可信度令人質疑是傳播媒體界人人皆知的事,A.C. Nielsen 採用儀器記錄法進行資料收集,在台灣一般大眾的家庭中安裝收視記錄器,包含遙控器、感應器、電視、資料儲存盒等,透過這個記錄器搜集用戶觀看電視節目的習慣與喜好,目前大約有1800戶樣本。用科學計算固然公正,但是在研究方法的執行上卻有很大的問題。媒體是面向大眾的,有針對兒童的節目、宗教信仰的節目、弱勢族群的節目等各種目標收視用戶,而 A.C. Nielsen 選擇的用戶樣本階層單一,樣本分佈不平均,無法表現台灣多樣化人口的收視習慣。再者,1800 戶樣本的收視行為決定了 2300 萬人的收視喜好,不到萬分之一的精準度,夠嗎?

媒體最在乎的收視率理應是觀眾收視的反應,然而諷刺的是卻用「數字」代表觀眾,一味追求節目數字排名與廣告效益,而不探求真正的收視者對內容的關注、喜好、討論、分享,造成節目品質依收視率數字的起伏翻動,逐漸走向低俗化的惡性循環,甚至流失了內容的自主權,靠外來節目創造收視率,只為獲取利益。媒體自身清楚知道 A.C. Nielsen 的統計方式有問題,卻還是天天抱著這堆數據,安慰自己還佔有一定的媒體優勢,殊不知媒體市場多元化的發展,在網路蓬勃進展下,早已掀起了滔天巨浪。

媒體越來越蓬勃對觀眾來說是一件好事,代表觀眾有越來越多選擇,除了無線老三台以及有線頻道,還有衛星頻道、MOD和網路上百花齊放的影音媒體,透過電視、電腦、手機,全面包圍觀眾。真正的收視戶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在消費媒體內容,但收視調查卻無法跟上,甚至落後在遠古時代。

年輕的一群人早已不看電視好久了,他們將大把的時間放在網路上,原因除了電視上的節目不能吸引他們,還有網路上有更多豐富且來自全世界的內容,也包含了電視節目,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自由選擇收看,擺脫內容不優、時間被束縛的情況,他們大大擁抱網路的便利與自由,在虛擬世界愉快的探索。

媒體是否意識到收視者的流失,且面對數位化全面來臨,媒體應思考的經營策略,更決定了媒體與收視者未來的關係。就算迎向數位電視元年,不能掌握真正收視戶的喜好,缺乏優質的內容節目,一味迎合廣告主追求數字,媒體生態只會繼續循環惡化下去,換皮不換骨,對媒體或對觀眾都不是一件好事。

【圖片來源:fottus.com

zp8497586rq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