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是電視體驗的核心嗎?
Dijit media (一款取代電視遙控器的手機 App,還結合了電子節目表與社群功能) 創辦人 Jeremy Toeman 日前在 Techcrunch 發表他對於電視體驗的反思,他認為一言以蔽之,電視體驗就是逃避,未來電視發展越來越強調互動、社群的情況正巧與其相反,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說法。
原文摘錄翻譯如下:
逃避
沒錯,就是逃避,事實就擺在眼前。有人說電視體驗是「娛樂」,但那只是逃避的一種型態。再講明白點,我相信人們把看電視當作一種娛樂,但是當你仔細想想每天看數個小時電視的典型收視習慣,看電視就不只是娛樂而已。
為什麼真人實境秀這麼受歡迎?因為你可以逃離你的真實生活,窺視他人的生活。而且相較於身為觀眾的你,實境秀參賽者必需更努力為生存而戰,更有可能隨時不小心就陷入困境。雖然你的心情可能隨著故事起起伏伏,不過你是安全的,你絕對不會被淘汰出局。你感到安心,因為是別人去冒險,這就是逃避。
再談到另一種類型的節目,例如動物星球、探索頻道,你藉由觀賞數小時美麗的風景和動物生態來逃避現實。偶而,兇猛的掠食者會吃掉任何被牠盯上的獵物,你依舊保持著安全距離,心情亦可能無動於衷。看電視就像是做夢一樣,這就是逃避。
回頭看看人們勾勒的「未來電視」,似乎並不允許人們逃避。
Smart TV:
傳統電視打開電源就能立即觀賞,Smart TV 需要花時間開機,然後使用者才能「逃」到目錄中找節目。他們必須設法穿越層層選單,過濾很多很多資訊才能找到一些他們想要看的節目。而且,他們必須不斷重複以上步驟,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這實在太麻煩、太整人,而且離「逃避」太遙遠了。換句話說,遜斃了!因此 Smart TV 必須要再進化,或者是「退化」成他傻瓜,你聰明,任何人都能輕易上手的樣子。
Social TV:
相較於傳統電視讓用戶逃離現實,沉浸在節目中,Social TV 要求用戶「集中注意力」關心 Twiiter、Facebook 或是其他製作精良的 App,這麼做都只是為了與其他用戶絮絮叨叨聊個不停。雖然這的確對社群聯繫有所幫助,也是電視內容整體消費過程的循環之一,但是很難看出是否有足夠的黏著度,讓人們長期維持這種習慣。Social TV 不應該太要求「即時」的互動,反而應該想法子創造更被動、非同步的流行,而非汲汲營營於創造社群和對話。
第二螢幕:
謝謝第二螢幕的 App,讓人們無法逃離互動,但可以選擇跟他們正在觀賞的節目一起玩樂。儘管人們會上網搜尋節目幕後花絮,明星的八卦,和各種有的沒的資訊,但是人們並不一定真的想知道「每一個」演員的背景資料,「每一個」場景的所有細節,強迫推銷所有細節,而不管三七二十一,反而是弄巧成拙。當然,這或許是節目製作人還不熟悉如何製作適合的內容的關係。
雖然看電視時人們常常分心玩弄智慧手機或平板,但他們可能是在玩遊戲,而不是閱讀一些艱澀難懂的訊息。當人們拿出手機或平板與節目互動的時候,他們就停止觀賞正在演出的節目了。
關於創造電視科技和體驗,我最新的黃金守則是:如果產品沒有考慮到「逃避」,就會完蛋或失敗。所以電視、設備、服務和 App 製作者,都得想想人們究竟怎麼看電視。如果方法不對,觀眾不會輕易買單,無論你怎麼強力推薦。雖然你多少可以吸引到一些人,而且恰巧足夠支撐一筆生意,但是新鮮感會消失,消費者很快又會離你而去。
科技產品的演進很有趣,一開始功能很簡單,後來演化出越來越多的功能,然後膨脹成只有少數專家會用的工具。之後某個因緣巧合,出現一個簡化操作流程的產品,或許性能與規格都不如之前的產品強大,但是簡單易用卻能擄獲更多人心,於是便掀起一場革命。
專業的單眼相機就是功能強大但不易操作,之後出現他傻瓜、你聰明的傻瓜相機,畫質雖無法與專業的單眼相機相提並論,但卻讓拍照這件事情變得更可親,現在拍照又變得更簡單,就像我們先前介紹過的 Instagram。平板電腦的發展也是一樣,原本是筆記型電腦扭腰轉頭變身成平板,功能強大卻難以使用。之後出現的觸控平板,雖然不能完全取代電腦,但是事實證明人們喜歡這樣的產品。能夠滿足核心價值的產品才有人愛。
那麼未來的電視呢? 作者的反思確實值得我們想想,電視是不是變得太複雜了?而且大家都知道資訊爆炸難以消化,如果繼續用更多更豐富的資訊來吸引觀眾,會不會反而嚇跑觀眾?就像伊索寓言的北風與太陽比賽誰能讓路過的旅人脫掉大衣,北風吹得越狂輸得越慘,最後的贏家卻是溫暖和煦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