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上盒 V.S. Smart TV,誰是消費者的最愛?
現下炙手可熱的數位機上盒,隨著新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整合,讓一般電視也開始 Smart 了起來。而各家大廠推出的電視產品不僅在外型設計上更加俐落前衛、硬體設備更強,同時融合了數位機上盒,讓電視擁有網路瀏覽功能,甚至加上作業系統,讓電視不再只是電視,賦予了傳統電視新的生命。於是乎,出現了「智慧型電視」(Smart TV)這樣的名稱。
那數位機上盒與 Smart TV 究竟存在怎麼樣的競合關係?就讓我們針對這兩項產品來做個剖析。
STB即機上盒( set-top box;或譯為視訊轉換盒)的簡稱,是用以轉換電視訊號的設備,包括有線電視( Cable )、衛星( Satellite )、地面廣播(傳統三台等)以及網路 ( IP/DSL )等幾種型態。過去機上盒僅具備單向類比視訊接收功能,提供選台、頻道解/鎖碼等;現在的機上盒則朝雙向、數位多媒體網路通訊應用發展,可整合視訊、語音與資料傳輸現在有業者也準備發表附有金流功能的機器,提供全新的服務內容給廣大的消費者。
智慧型電視( Smart TV ),也被稱為聯網電視( Internet TV ),是一種加入網際網路與 Web 2.0 功能的電視機。
根據英特爾 Intel 的描述,未來電視將會基於網路實現無限的內容與無限的應用,聽上去概念似乎源自現在的網際網路電視,但英特爾的野心絕不於此,並且致力於讓電視機上的新應用為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因為這有利於激發使用者的需求。Smart TV 絕不僅僅是聯網播放影片那麼簡單,它將擁有強大的搜尋功能、良好的使用者介面、新內容和新服務(比如社群網路),甚至還有針對性更高的廣告投放模式,而使用者可以從眾多的內容中選取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在解釋完機上盒與 Smart TV 的差異性後,各位聰明的消費是否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選購呢?我們試著從使用情境來分析這兩者的利弊:
一、 傳統電視機的使用者:想更換功能完善的電視機或是機上盒。
二、 平面電視的使用者:完全不考慮 Smart TV,改選購機上盒。
三、 擁有 Smart TV 的使用者:但使用者經驗不佳,進而考慮機上盒。
第一點,使用者因為傳統電視已不堪使用而汰換,再加上政府即將全面關閉無線類比電視訊號,改成數位電視訊號,對使用者而言直接選購 Smart TV 較為划算,因為 Smart TV 在功能整合性而言已可以取代數位機上盒。
第二點,平面電視使用者,因電視機尚稱新穎,尚未有立即汰換的需求,因此升級為 Smart TV 的成本比單純購買機上盒來的高,使用者可能不願意再多費一筆錢在 Smart TV 上。對機上盒廠商而言,則是需要再加強功能性,否則平面電視用戶,恐怕只要電視能看到HD影片就能滿足,而不在乎電視 Smart 與否。
第三點, Smart TV 用戶,因整體使用經驗不如機上盒來的方便,例如某些服務並只跟某些廠牌的電視機合作,因此可能會透過安裝其他機上盒來解決使用上的問題。
整體上來說,機上盒是個過渡時期的產物,如同選台器弭補了傳統電視內容不足的窘境。過去由於內容與傳輸方式是綁定的,例如想多看幾個頻道通常只能依靠第四台。但隨著由網路傳輸的內容出現,開始有了 MOD、網樂通等新型的機上盒。但百家爭鳴的平台,不利於創造經濟規模,未來的影音內容服務勢必將漸漸融入 Smart TV,畢竟 Smart TV 具備安裝 App 的擴充性,就像是智慧型手機,可以任意添加新功能新服務,在硬體可支援的範圍內,都可以持續升級。
但 Smart TV 一定是最後的選擇嗎?
讓我們假設一個前提,買硬體就要綁定一套作業系統,好比買 iPhone 就一定要用 iOS ,但在未來的電視一定是這樣嗎?如果我覺得 A 牌的顯示面板畫質很好,但操作介面卻異常的難以理解,那該怎麼辦?
機上盒的未來,或許就在這夾縫之中。相較於電視,機上盒價格便宜,在技術上容易更替世代。一台電視看個五年十年不換並不奇怪,但五年的時間可以讓 iPhone 從無到有(第一代誕生於 2007 年),再到席捲全球;Youtube 創立於 2005 年 2 月,至今也不過 7 年。換言之,各種不同的人機介面,無論硬體或是視覺 UI,都比較有快速發展的空間。至少,在找到一個完美的操控方式前,一場人機介面革命可能在所難免。一如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遊戲機曾走過的那條路。
Smart TV V.S. 平面電視 ( LCD、LED、電漿) + 機上盒的大戰。比 CP 值、比性能,當然,也比使用者的使用觀感。尚有很多能讓人用起來更舒適的「眉角」。例如:
能不能用一支遙控器同步啟動機上盒和電視機?
到底,Smart TV 要以甚麼裝置與方式作為操控介面是最好的呢?
我能不能拋棄傳統遙控器(手勢控制,比手畫腳),且也不要跟電視比音量(語音控制)?
能不能用手機或平板操作我的電視?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