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零售業十大事件回顧

趨勢 Dec 27, 2016

2016很跳TONE! 幾件預期外的事情,跌破了多少專家的眼鏡?包括英國脫歐、川普當選、暢銷品牌手機延「燒」全球…,2016年既難以預測,也很難被定義。

歲末之際,「通泰媒體應用」選出2016年零售圈十大事件,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事件1:Amazon「無人」策略,奠定市場領導定位

12月初,電商巨人亞馬遜Amazon)推出「Amazon Go」無人商店的宣傳影片,標榜不排隊、拿了就走,影片推出後引起網路熱議。目前唯一一家試營運店開在西雅圖總部附近,只開放給員工消費。幾週後,亞馬遜又在英國劍橋成功執行第一次的無人機送貨服務,讓顧客能在完成訂購的13分鐘後收到包裹,持續實驗「無人服務」。

這樣免排隊、無店員,甚至連送貨都採自動化的營運模式,沒耐性的消費者們或許已迫不急待展開雙臂迎接。但卻也帶來部分負評,例如美國擁有近800萬名的零售從業人員,有評論家便擔心無人店的擴張會帶來就業衝擊; 此外,無人便利商店暫時只能銷售有包裝的物品,無包裝的商品則不行,例如需過磅的生鮮蔬果……等沒辦法上架,足見全無人化的環境仍存在許多挑戰。不過,亞馬遜信心滿滿地宣布未來將持續展店達2,000家,企圖心仍然雄厚,值得拭目以待。

影片:「Amazon Go」

無人機

(圖說:亞馬遜12月份首度成功以無人機送貨)

事件2:雙十一瘋刷,中國晉升全球最大零售市場

經過雙十一網民們的斷手瘋刷,阿里巴巴「2016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單日的交易總額達人民幣1,207億元(約新台幣5,673億元),標準普爾(S&P)2016年報告指出,中國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分析師認為,未來阿里巴巴和京東等網路零售商,仍可因多變的行銷手法,以及便利的結帳方式,在網路世代中持續受益;但大環境經濟成長遲緩,疲乏的傳統零售商恐怕仍得繼續面對冰冷的市場。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3.30.17

(圖片:阿里巴巴雙十一戰情螢幕,網路照片)

事件3: 「互聯網+」威力力持續噴發

「互聯網+」是2016年最熱門的詞彙之一,紅紅火火、無遠弗屆的參透力,尤其是在中國得到大力的擴散,連北京的小蛋餅攤都已經互聯網化:掃QR COED多平台支付、提供各式手機充電…成長的速度驚人,除了早已存在的實體店鋪之外,越來越多線上指標性品牌也亟欲推出互聯網+的實體店,例如,阿里、京東,以及被沃爾瑪(Walmart)首次投資的「一號店」也紛紛進軍互聯網+便利商店的戰場。

然而,由於樂視等以「互聯網+」為號召的企業在今年遭遇幾波挑戰,「互聯網+」在明年能否持續成為跨界營運爭捧的亮點? 究竟要不要繼續+下去?也是各界持續觀察的焦點。

螢幕快照 2016-12-26 下午6.48.55

(圖片:網路照片)

事件4:中國「最悲慘北極熊」,突顯實體商業困境

回到實體世界,零售商店為了面向電商帶來的衝擊,「體驗」成了各大商場主事者了然於心的攬客方式。2016年,中國廣州的正佳廣場將北極熊Pizza禁錮在環境惡劣的場館,來回踱步焦慮的影片被網友上傳後,立即引來一陣撻伐聲及大量國際媒體報導。但這不是特例,同樣在北京商場則可見到大象,西安則能看到烏龜,為了促銷買氣,各種「奇觀」正瘋狂在中國蔓延開來。只是在瘋狂的背後,英國財經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專文報導此一非人道的作法,實際上反映的是實體商場的經營困境。

而回顧2016年,中國除了因打奢令造成的影響,使得奢華品牌在中國的實體店數幾乎以對半的速度收店外。包含在上海淮海路開業十多年的太平洋百貨,京上廣曾經繁榮的商圈,幾乎都不敵這波困境而紛紛歇業。同時,台商在中國設立的商場也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根據台灣[商業周刊]的報導,光在今年可能就有21個商場面臨退場或轉型的壓力。因此,如何在互聯網及民眾喜好的潮流上轉型,恐怕是2017年所有零售商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4.07.02

(網路照片)

事件5:遭批不環保,雀巢金雞母膠囊踢鐵板

咖啡膠囊大行其道多年,銷售亮眼帶動食品零售市場,光是2012年全世界就賣出超過270億個膠囊咖啡,但難以分解,對地球環境不友善的惡名也緊緊纏著雀巢。

今年二月,膠囊咖啡機的發明者親自出面呼籲大家不要再繼續購買,德國漢堡市旋即領頭禁止在該市政府機關內使用咖啡膠囊。面對各地群起的抵制行動,澳洲雀巢則開始推動隨地回收膠囊殼的措施,讓消費者只要購買專屬的郵寄袋,雀巢就會幫忙回收處理。而膠囊咖啡機的前執行長則嘗試發行可自行分解的膠囊殼,希望讓喝咖啡也能愛地球。這也反映當前的零受品牌在追求商品熱銷之際,反思如何在暢銷與永續之間取得平衡。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4.34.47

(圖片來源:BBC NEWS)

事件6:香港零售處冰河期…不再是「中國大賣場」

雖說香港的零售經濟成長已經結冰許多年,但2016還是迎向史上最冰點。零售業不但20個月來連續下滑,還創下最高跌幅,不得不的裁員也使勞工市場需求緊縮。而當地旅遊潮銳減,更令零售業績雪上加霜。尤其中國人不再像過往將香港當作大賣場,紛紛轉向歐、美、日市場採買,也對香港的零售業績造成影響。根據統計,業績跌幅最大的為電器和攝影器材(—21.7%),其次為汽車/零件類(—19.6%)、服裝類(—5.1%)位居第三。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4.53.1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事件7:數位採購助理,線上線下大整合

數位的進展,為鬱悶的2016零售圈帶來一線希望。國際上已有出色的品牌,提出消費者購物流程的優化。例如,透過人工智慧預測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並提供簡便的結帳方式,甚至精準作出採購建議。例如美國文具品牌Staples設計的Easy Button,就讓消費者可透過APP和語音助理聯繫,直接進行下訂;亦可使用簡訊或郵件,以及Facebook Messenger或Slack機器人完成購買程序。如此一來,消費者便能在隨時需要的時候下單,讓購物體驗不再受到時空侷限。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5.53.28

(圖片來源:staplesinnovation.com)

*延伸閱讀通泰觀點:「人工智慧技術正改變零售購物體驗」

事件8:行動支付,零售業的新革命

「滑世代」對行動支付的高度依賴,使得市場逐漸興起「無紙幣」的購物模式。加上此種消費型態更易於收集顧客消費資料,以利大數據採礦分析,使得2016最火紅的單字非「行動支付」莫屬。各大領域也紛紛加入戰局,各出奇招以擴大網路支付市場。

如今,行動支付正顛覆著科技、銀行、零售等不同業別,電信商與金融業也全力耕耘行動支付領域,期望在下世代的商業戰爭中搶得先機。儘管台灣相關法規尚未像國際市場開放,但零售業必須做好準備,將此視為體質轉型的最佳時機。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5.41.16

(圖片來源:UR AD)

事件9:三星Note7手機自燃

原本Note 7被三星視為擊破iPhone 7的最佳利器,但人為疏失造成的電池爆炸事件卻從今年十月一路延燒,最終以停產和全面回收來止血。根據估計,此事件讓三星損失近170億美元,也燒掉了消費者對三星長久以來的信賴。民眾天天不離手的手機在品管出包的狀態下,成了「燙手山芋」,也讓此事成為2016年科技界的經典失敗案例。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5.20.15

(圖片來源:三星)

事件10:全球實體零售百貨倒店潮

數位崛起,大力衝擊傳統零售業的買賣功能; 通路淪為被動銷售的場域,也捲入了惡性的折扣戰爭。對全球百貨業來說,2016年是壞消息充斥的一年,多家零售百貨相繼傳出編制縮減、閉店的消息,包括日本境內百貨名店西武、三越、伊勢丹、SOGO等約十家知名百貨相繼閉店; 美國梅西百貨則關閉近100家分店,大規模裁員2,000人次。

更糟的還在後頭,根據美國RBC Capital Market今年九月公佈調查統計,自2013年起至目前,全美關門大吉的百貨數量已達700間,除了Macy’s之外,還包括幾年前才因為與服裝設計師跨界合作重新累積名氣的J.C. Penny,Sears、Dillard’s等知名品牌,該調查也預測2017年的零售通路狀況將會更為悲觀。如何擺脫此一困境,恐怕是眾家品牌最想問的事。

螢幕快照 2016-12-22 下午5.25.37

(圖片來源:FORTUNE)

*延伸閱讀通泰觀點:「商場革命中!你準備好做數位化的主人或是奴役?」

 

整體來說,2016年的零售市場似乎負能量比較高,尤其數位化及電商的崛起,雖對實體零售造成無情的衝擊,但換個視角,現在卻也是應該掌握的轉型契機。如何重新面對用戶?傾聽社群的需求?從中發展出策略,翻轉局勢,值得企業深思。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