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mScore 提供的統計數字,Facebook 不但是最大的圖庫分享網,也是最多人使用的社群,
更在今年七月一路過關斬將攀升到了線上影音服務瀏覽人數第三名,許多網路趨勢觀察皆預期 Facebook 雖然在短期之內尚無法超越穩居第一的 YouTube 但有望打敗排名第二的 VEVO,不過根據前幾天公佈的八月份統計,似乎還沒進入拉鋸戰的階段,除了 ViacomDigital、Facebook、VEVO、YouTube 是呈現成長的趨勢,其他線上影音服務如 Yahoo! 等的瀏覽人數則是在這半年間不斷衰退。
今年數位內容最夯的大概就屬「數位出版」這個題目莫屬了,雖然現在各家出版業者、內容業者甚至是相關服務平台,如電信業等,都一窩蜂的投入這塊市場,但是這塊市場;然而「數位出版」真的有如遠見、天下、商周等雜誌這樣寫到「躺著賺」嗎?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從傳統出版到數位出版「真正獲利的模式」。
使用一個行動裝置瀏覽網頁固然便利,但其輕薄短小便於攜帶的優勢也同時帶來了某些侷限性。以下便列舉其中的幾項以供大家思考。
螢幕尺寸:在 2.8 吋到 5.3 吋的鼓掌之間,僅能容納 xx 到 xx 個左右的 12 級字。
從網站經營者的角度,建置 Mobile web 的理由不外乎吸引訪客,提供訪客便利的服務,進而從中獲得回饋。但是,建置 Mobile web 是否真的能一次到位、達到你的目的呢?
規劃 Mobile web 之前,我們要瞭解行動裝置訪客的相關數據,各大分析工具此刻就是好幫手。以 Google Analytics 為例,我們可以從報告中的行動裝置流量統計,得知行動裝置流量的造訪情況。以下是客戶實例:
客戶網站的主軸是醫療推廣,主要服務是線上影音,目標客群為患者本人、親友或者相關從業人員。由上圖可見,過去一年中,藉行動裝置造訪客戶網站的次數明顯成長;網站的總造訪次數為 267,956 次,其中來自行動裝置的總造訪次數為 4,140 次,佔總造訪次數 1.55%。雖然佔比不高,若開始經營行動裝置訪客,比例必然會繼續成長。
另外在行動裝置訪客造訪的熱門內容中,可知網站提供的教學手冊排名居於三位,僅次於首頁及教學影片;由於該站的教學影片時間較長,不適合由手機觀看,規劃 Mobile web 內容時,將面臨影音限制的門檻。所以除建置 Mobile web,我們針對客戶在 web 上的教學手冊服務,提出建置 APP 的建議,並提供客戶市場上相關範例做參考,透過以上規劃,希望能真正幫助客戶達到推廣的目的。
對現今的組織團體而言,在虛擬世界中建立門面是大勢所趨;隨著行動裝置及無線上網的普及,Mobile web 也逐漸被重視。但建置 Mobile web 不會是經營行動裝置訪客的唯一解,單靠 Mobile web 無法滿足日漸龐大的行動裝置訪客;透過數據分析,以及對網站經營的認知,規劃最適合你的行動裝置行銷策略,才有辦法真正達成目的。
在 TechOrange 的一篇文章 Don Norman: Google 的產品是人,它的使用者是廣告主 中,一開頭的這幾句話「 dConstruct 大會上,設計界的大牛 Don Norman 問了一個問題:Google 是什麼?它賣什麼?」,引起了我的興趣。
隨著 iPhone 的問世,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例開始大幅提昇,終於在 2008 年使用行動裝置無線上網超過了有線上網的數量並且隨著無線上網品質的改善持續增加中,儘管使用行動裝置瀏覽網頁的比例已經大大提升,但多數的行動版網站在使用經驗上仍未到達一定的水平。首先,你得弄清楚這個行動版網站的出發點。
【圖片來源:ressacmedia】
經營新媒體的網站最直接的窗口大約不外乎是「網站」或是「軟體 App」的形式。其中在發展以久的網站這塊,網路上也提供了許多的工具來做為新媒體的經營效益分析。以 Google Analytics 為例,Google 本身提供了許多精確設計過的數據、圖形分析,但是我們如何看懂這些數據,或是從這些數據提供給客戶、內容提供者做為改善、行銷的參考呢?
首先是數據判讀,以及數據交叉分析自身的品牌性。眼前所有分析工具,產生使用。例如推薦連結和到達頁面的綜合檢視,可以看出行銷的效益,進而篩選有效的行銷管道;搭配部落格寫手行銷時,就會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另外像是關鍵字與搜尋引擎的搭配,也可以看出在各搜尋引擎購買的關鍵字廣告是否達到效益。
不過,分析的數據判讀也不能只仰賴 Google 提供的分析工具。實際的狀況是,必須與「伺服器本身的連線狀況記錄」以及「第三方統計分析工具」來做交叉比對的整合。因為 Google 的分析雖然有 Google 龍頭品牌的公正性,但是其數據也皆有一定的盲點;例如:實際頻寬的使用量、圖片的瀏覽量、影音檔案的觀看次數統計、合法性連結的 Pageview 等。
因此一份詳盡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分析內容,至少需做到從伺服器端開始監控,整合 Google Analytics、社群活躍分析等終端分析工具,來看整個網站的經營效益分析。才是真正符合實際使用者真實的「最直接的使用狀況回饋」。
也由於數據是死的、藏在數據裡的趨勢變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部份。分析就是把趨勢挖出來,與內部、客戶做討論、改善,進而提昇新媒體平台的使用率,這便是操作網站經營效益分析最終的目標。
幾年前這個在電視上強力放送的廣告「你聰明,我傻瓜」,聰明是指使用者,傻瓜則是相機簡單易用的形容。而近期的聰明電視(Smart TV 也稱智慧電視)則是傳統電視的再進化,也是 IT 跟家電業的大整合。
什麼是 Smart TV?目前 Smart TV 泛指電視機搭載作業系統提供除了上網外的隨選影音、互動、遊戲或 App….等。看看我們身邊的手機,自從可以上網後,你就發現這個「移動電話」拿來「看」比「聽」的時間多很多,雖然它還是「電話」!
同跡可循,電視上網後,會改變收視行為嗎?還是會有其他功能?客廳有什麼新使用情境產生呢?這些都將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答案!
至於中國大陸近期普遍對於 Smart TV 的看法更是前瞻,他們歸納媒體產業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媒體,再進化到智能媒體。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張大陸廣電集團對智能媒體的看法,一窺究竟!
看到演進軌跡可以發現,未來媒體產業的想像空間還很大,透過互聯網連結上下的雲計算及智能終端,將媒體推至有思考和感知、識別、判斷等能力。
如果媒體有大腦,就如上圖所示,當媒體具備智能條件時,就可以主動尋找目標受眾。例如你在 MSN 的對話或是 Facebook 的動態留言都可以有相關的媒體內容或資訊主動找到你。
「當媒體開始主動找人,人也是媒體!」其實大部分上網的人都是媒體,跟現在的電視台常引用網路影音或跟報紙跑新聞是一樣的,都是借用其他資源或轉發內容。但是當媒體開始與人大量產生即時性的互動,那媒體智能化的一天也會提早到來。
【圖片來源:www.technologyreview.com】
臉書 (Facebook) 歐洲、中東及非洲區副總裁兼常務董事 Joanna Shields 女士, 9 月 9 日在阿姆斯特丹國際廣播電視展 (IBC2011),第一天上午最重要的大會演說 (convention keynote) 上發表臉書目前對內容製作及電視產業的想法。最令廣電業者寬心的是,她直言臉書並不會跨入媒體內容製作領域!
IBC 是全球三大廣播電視展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廣播電視展會,每年都吸引全世界廣電相關從業人員,聚集在此討論未來新方向,了解新技術,試用新設備。我曾去過幾次,更在 2004 年帶過當時公司團隊去參展,並受邀大會新聞單位針對新媒體應用專訪。
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歐洲廣播電視展在媒體創新議題的掌握度都凌駕其他相關展會,我們可以從今年 convention keynote 不是邀請 BBC、ITV …等歐洲重量級媒體,而是擁抱 Facebook,就可窺知。(這當然也跟歐洲媒體的極度活躍性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森羅萬象許崢嶸」或許是對歐洲媒體最好的形容吧!)
其實所有廣電相關從業人員都應該不要輕忽 IBC 的這個安排,就像是 Shields 演說中提及「 However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TV was inevitable and inextricable.」,她確信電視的未來必須 social,不論是節目創作、節目觀賞甚或節目推廣都會因為 social 而更好。當然 social 加上 TV 是一個新的電視世代,也是一個重新定義電視與觀眾關係的新世代。
在廣電的場子,她帶著善意前來,說明社群使用時間增長並未影響原來電視收視時間,並極力拉攏所有相關媒體產業,可以與其合作,透過它七億五千萬用戶的平台創造最大價值,讓電視產業有著前所未有的最大機會 – 面向全世界觀眾(目前也正在試驗隨選影音付費的機制)。
她也提出些數字讓我們更了解臉書的力量,例如:在這七億五千萬的會員中,超過兩億五千萬透過移動終端連結,三億七千五百萬會員每天都上臉書,每個月累計超過七億分鐘的停留時間,而每個臉書用戶平均有 130 個朋友,所以當會員分享訊息時,如果他們的朋友也都幫忙分享給朋友,就會有 16,900 人收到訊息,如果他們的朋友的朋友再分享給朋友就會有超過兩百一十萬的會員收到訊息,這就是社群網路的影響力所在!
至於未來是 Social TV 化呢?還是 TV 被 Social 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媒體未來式分享小聚!
在瞬息萬變新媒體時代,讓知識與經驗站在最前線,分享新媒體趨勢與觀察,尋找媒體的下一個可能、下一個契機,邀請您一起參與新媒體的未來,共同激盪出跨時代的火花!
- 主題:未來媒體的未來!Smart 看 TV!
- 時間:2011 年 9 月 28 日 (三) 下午 3:00-5:00
- 地點:台北市敦化南路2段38號5F-1 (近敦南信義交叉路口)
全程免費 (請儘早確認回覆,若報名踴躍,將加開場次!)
聚會流程:
- 3:00 先來杯咖啡
- 3:00~3:15 認識新朋友
- 3:15~3:45 上半場
- 3:45~4:00 Tea Time
- 4:00~4:30 下半場
- 4:30~5:00 分享與交流
講者介紹:
這台便是我們替客戶規劃的戶外 HD 攝影機
同事 Gino 正在檢查攝影機實際影像狀況
檢查鏡頭,準備換機檢測狀況
今天山上景色較多雲霧,攝影機拍攝出來的狀況接近此圖
原廠設備工程師正與我們討論,攝影機架設環境狀況克服方式的可能性
我們正在考慮以改善散熱的方式、增加散熱孔、散熱鰭片來觀察溫度的影響
上週四幾位同事前往位於台灣東北角最高處的靈鷲山無生道場維護我們為客戶規劃、架設的戶外 HD Live 攝影機;戶外攝影機的部分我們一共架設了兩部 HD 高規格的攝影機,並透過網路 Live 的方式轉播到該客戶的網路電視台網站上。
我們與全台使用率及覆蓋率最高的監視設備大廠合作,由於此次客戶的架設環境海拔較高,且面海潮溼,日夜溫差也頗大;其中一支攝影機便遇到了一些成像上的問題,例如:海面景色與山面反差過大、山區氣候變化,易起霧、海風濕氣、腐蝕狀況等等。
這次我們便是協同原廠設備技術人員一起上去,實地處理、調整攝影機,並持續觀察攝影機拍攝即景與轉播伺服器運作狀況。
HD Live 攝影機架設分享
上週四幾位同事前往位於台灣東北角最高處的靈鷲山無生道場維護我們為客戶規劃、架設的戶外 HD Live 攝影機;戶外攝影機的部分我們一共架設了兩部 HD 高規格的攝影機,並透過網路 Live 的方式轉播到該客戶的網路電視台網站上。
上回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數位內容的線上趨勢,今天接續著來談談,未來內容、數位經營的可能樣貌:
內容無價 ─ Priceless but Free
在網路的世界,大家已經習慣免費使用各種資源,閱讀各式各樣的消息資訊,數位時代內容為王,但是內容直接賣不了幾毛錢。App Store 有 40% 的產品是免費的,1.99 美金以下包辦了整體 82% 左右,在華人市場 App 的消費力更是慘澹,出版社及作者若想以舊有版稅模式從中獲利,大概只有倒閉的份吧?虛擬世界能夠生產內容的人越來越多,網路媒體讓素人輕輕鬆鬆就能出版,更能在社群上經營自己的擁護者。再者,出版速度比不上網路傳遞訊息的速度,如何突顯內容的價值是所有跨入數位出版的業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
讀者最大 ─ User is King
網路上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大量閱讀訊息與內容,作品是不是讀者喜歡會買單的,一丟出去就知道。內容的價值是透過讀者被反映出來的,所以說「內容為王,讀者最大。」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網路時代,內容經營同時也是讀者經營,內容被越多的人閱讀、傳遞、分享、喜歡,代表讀者正在消費內容,剩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內容被閱讀的同時找到獲利的空間。
數位出版轉變數位經營
在數位時代,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不需要透過出版社,內容經營和數位行銷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發行內容的同時也可以是行銷,就像精品型錄或是餐廳評鑑,既然光靠出版的產品無法獲得收益,從行銷角度與資源整合來尋找利基,作家經紀也可能是一種經營模式。出版社的經營將轉變成為內容主題或稱為是一種興趣的經營,同時透過網路社群更精準地經營讀者。
另外,看了最近熱烈討論的「後 PC 時代」相關文章 (From BNext),討論硬體公司軟體化的這件事,其實出版內容數位化的過程,現在看來也算是一種軟體化的過程。市面上出版作品被製作成 App 軟體的實例不勝枚舉,書本上的知識本來就應該被落實運用在生活中,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力量,未來出版社擁有多少軟體化的實力,也代表掌握了多少數位經營的能力。
目前出版的數位戰場,正處在一種看得到吃不到的打混戰情況,成功的商業模式尚未出現,但是不戰只會慢慢死在沙灘上,奮力而戰就要看兵力調度的能力,能否支撐到戰況揭曉的到來,看是數位出版成功了,還是數位經營到來了。
雖然出版業正面臨極大的危機,但危機也正是轉機,藉由下面這一段影片勉勵尚在出版業,摸索出一條光明的道路,順利翻轉成功!
The future of publish.
【圖片來源:.generateur】
前天微軟在 Building Windows 8 的開發部落格上發佈了未來 Windows 8 可能使用目前自家產品 Office 2007-2010 系列的功能列 Ribbon UI。台灣網路媒體 T客邦 也快速的針對這個 UI 做了簡單的介紹。
辦公室的接觸文書處理的朋友可能會對於這套 UI 不陌生,但是也不會太熟悉。
自 Office 2007 開始導入的這套 UI 系統,雖然大幅簡化了「右鍵」的使用頻率,並把常用功能以「分頁標籤」的方式來呈現。這在工程師以及 Windows 進階使用者看來可能是一種革新;但是對於一般人的操作經驗上,把所有項目攤開來,並不一定能夠達到最好的使用者體驗。
在軟體的操作上,使用者往往並不需要用到所有的功能,而 Ribbon UI 的使用體驗卻是「明明都列出來,且都分頁標示了,使用者還是找不到要用的功能。」。
好的 UI 使用不應該只針對「進階使用者」,而是應該「分眾」,從介面、視覺的設計上來區分使用者的習慣。我們可以在先進瀏覽器(諸如:IE9、Google Chrome、Firefox )等的設計趨勢上看到這樣的現象,多數的瀏覽器其 UI 介面設計都趨於:
「一開啟的功能簡單化,讓按鈕更少,只留下『上一頁』、『下一頁』、『首頁』頂多在多個『我的最愛』、『設定』。」
這讓一開始接觸瀏覽器軟體的使用者不需要懂太多的操作技巧,也能十分容易的使用這僅僅的 五項 功能。而進階使用者呢?許多功能都可以透過「自定」、「進階功能」的處理來達成。
這種方式就是要降低使用者的操作上「疑慮」,並透過良好的操作導覽來強化使用者體驗;在這樣的邏輯下,把功能「隱藏」或是「收納」起來,不僅讓整個介面視覺上減少許多的壓迫感,大多數人在操作也不會產生「挫折感」。
回到微軟的這套 Ribbon UI,微軟看似做了許多「調查」,但是針對「挫折感」的功能,微軟可能為了某些原因不深究,也可能是不在意而忽略。
譬如說,官方部落格公布的調查結果很明顯的提供了改進的方向「高達 54.5% 的使用者是透過滑鼠右鍵開啟功能、透過鍵盤快速鍵則有 32.2%,只有 10.9% 的使用者會用上方的工具列。」
問題是,接下來的說明就開始荒謬了:「綜合上述兩個原因,可以理解一個事實:使用者在 Windows 檔案總管常用的功能中,只有兩個功能可以在工具列中找到,也能怪使用者在操作上不是用滑鼠右鍵、就是得用鍵盤快速鍵操作。」這不是明顯的誤解了他們自己調查的結果嗎?
所以,微軟猛改工具列到底是為了什麼?只好推測是為了整個微軟產品的介面統一所做的努力。
為了修改而修改的使用者介面,在 Windows 8 上 看來不會是一場災難呢?這也許可以從 Apple 的 iOS、Mac OS 作業系統與微軟的 Mango、Windows Mobile 的銷售比較上得到答案。
從亞馬遜銷售 Kindle 閱讀器開始,數位出版一直是科技與出版業的熱門話題,直到蘋果推出終極武器 iPad,掀開數位出版的風起雲湧。從出版業到電信業,上至政府單位下至民間企業,無不覬覦這塊大餅,紛紛推出各自的經營模式:中華電信- Hami 書城、遠傳電信- e 書城、城邦文化出版-隨身 E 冊以及各大雜誌出版業的 App 電子雜誌。還有,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由經濟部工業局策劃的 APP123 自助出版平台( yahoo 奇摩新聞、Inside 開箱文),市場上前仆後繼地投入,這些投入的內容是否都能擲地有聲?數位出版真的能在網路世界實現?以下是關於數位內容的研究與觀察:
新數位時代─四代同堂
越來越多的行動裝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後,大家的視線已經慢慢在電視、個人電腦以及行動裝置之間來回移轉,專注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隨身的行動裝置時時能滿足人們求知的慾望,也就是終端閱讀時代 + 移動閱讀時代的來臨。未來任何終端裝置只要能夠隨時隨地觸及網路所覆蓋的範圍,任何終端都是閱讀器,任何狀態下都能閱讀。
未來的數位經營,絕不只是發行一本電子書,而是一種內容的經營。從開始就要以數位內容企劃思考、以各種產物終端思考,編輯已經不再只能夠處理文字,應該是要了解多元的數位內容、圖文、影音、多媒體及各種媒體工具,讓內容透過各種形式,隨時與讀者和社會公眾全天候、全媒體在各種途徑上交流和分享,也就是數位內容傳播時代 + 全媒體傳播時代。
內容決定腦閱讀或心體驗
現階段出版的數位化轉變期,大多是將紙本轉成數位格式,而移動裝置本身的設計是為了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紙本轉換勢必會在更多體驗服務出現後失去競爭力。小說文學類的內容相對單純,以文字為主,與傳統閱讀習慣無太大差異,因此影響較小。相較之下,應用類內容的可能性豐富許多,從工具書、語言書、食譜、童書、百科、食衣住行等相關實用內容,打破書籍模式,可以是小遊戲、問答、查詢、定位、自由創作、個人化、多媒體等多元互動服務,設計得越符合實用經驗就越能受到歡迎,內容已經不再只是透過眼睛閱讀,對讀者來說,體驗的價值才是無可取代的。
下一回,我們將談到內容在數位網路上真正該有的模式以及可行的應用方式,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solutions-magazine】
【圖片來源:cloudiamo.com】
【圖片來源:Beyond PR】
除了 Mobile 上的 App 外,日常生活中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加值科技應用大概就是 RFID,以及 QR code 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RFID 如何做到虛實整合。
當你想要自行創業當老闆的時候,市場調查與市場選擇將是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今天要介紹一個 Google 的小工具,其實它並沒有很多人知道,也沒有很多人懂得去使用它。
假設我今天要當老闆,想要賣手機或是手機的周邊商品,我應該要如何去選擇我的客戶群跟商品呢?
這時候有個好用的工具那就是 Google 搜尋透視,他可以依照字詞、地理位置或是時間來做為比較的基準,就拿現在幾個市面上幾個較大的品牌來舉例,如:Apple、HTC、Samsung、Nokia、Motolora。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清楚的看到,2006 年底到現在 HTC 這個品牌的崛起,股票一張一百萬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台灣這個國家 2011 年的搜尋 Apple 跟 HTC 位居前兩名,台灣使用智慧型手機還是以這兩個品牌較為大宗(個人也是使用 Apple … XD),如果篩選的條件改為全球,搜尋透視出來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到底會是誰勝出呢?我們來回顧一下 2008 年的結果…
這個圖表很明顯的看出來最後是誰贏了….2012 又會是誰呢?